近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地火——攻克“磨刀石”油藏纪实》一书。本书由《兰州晚报》副总编辑王琰、《中国石油报》记者徐佳共同创作,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再现了长庆石油人50多年来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开采石油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他们创新进取、攻坚啃硬的优秀品质,也从更深的层次展示了如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进新时代能源革命的宏大主题。
本书题目“地火”指深埋在地下如火焰般蕴含蓬勃能量的石油,内容以“故土篇”“安塞篇”“页岩油篇”三个章节,重点讲述了长庆石油人连续攻克油气行业特低渗透、我国陆相非常规页岩油两项世界级开发难题的过程。书中讲述,安塞油田地处有“安塞腰鼓之乡”之称的陕北黄土高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这里的油气资源普遍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特性,岩石之坚固致密堪比“磨刀石”。从1983年安塞油田塞一井被发现后,长庆人组织开展了数年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打破了美国专家断言的“无开采价值”的魔咒,自主开发形成了“三大技术系列、八项配套技术”,成功地从“磨刀石”中“挤”出了石油,攻克了特低渗透油田有效开发的世界性难题,树起了中国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光辉旗帜。
乘着安塞油田的东风,长庆石油人又啃上另一块硬骨头——页岩油。中国页岩油资源丰富,可采资源量约50亿吨,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全球排第三位。但页岩油被称作“磨刀石里的磨刀石”,它的油藏的孔隙不到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开发难度大,稳产难度更大,投入多产出少,连世界顶尖的专家也望“石”兴叹。面对新的挑战,从不向困难低头的长庆人组织页岩油项目攻关团队展开了艰辛探索与不懈攻关,在鄂尔多斯盆地开始了勘探和开采。书中着力摹写了他们在“安塞模式”技术攻关的基础之上,突破超低渗,将油田开发从1个毫达西(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逼近到0.1毫达西极限,打赢了这场“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硬仗的曲折过程。2020年底,我国首个年产量100万吨的页岩油示范区在庆阳如期建成。2021年6月25日,亚洲陆上最大的页岩油长水平井平台——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华H100平台建成,作为长庆油田建党一百周年“献礼工程”,仅用了172天就向党交上了“百分”答卷。
这样优异的成绩背后,是许许多多的典型人物、劳动模范、攻关团队。在书中,作者生动刻画了以吴志宇为代表的长庆油田的开拓者、奉献者的英雄群像。从放羊娃到长庆油田公司副总地质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志宇40余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赤诚不改、扎根油田,倾心致力于低渗透油、页岩油开发,成为一代长庆石油人“守初心 担使命”的楷模。还有像山丹丹花一样扎根在计量转接站的郭秀玲;为了制止偷油犯献出年轻生命的陈小军;在攻克页岩油时涌现出的“黄金刚”“赵铁人”“石黑脸”;每天负重10公斤,手脚并用顺着陡坡的羊肠小道爬上坡顶的采油工们……在攻克技术难关的艰难而漫长的岁月里,吴志宇和同志们的人生被巨大的“磨刀石”磨砺着,一点点崭露锋芒。
作为资源储量的“压舱石”、油气供给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的先行军、能源转型的推动者,长庆油田的发展历程就是国家能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正如扉页上所写的“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为中国石油事业做出贡献的人”,这本书的出版,是以文学创作完成的一次信仰追随和一次深情的注视,也是向长庆油田的领军者以及中国新能源开发事业的奉献者们奉上的一份诚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