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2000年,15名保定学院(时名保定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带着户口,经过5天4夜的辗转奔波,到新疆且末县任教……”6月15日,在一段感人至深的视频中,《青春的方向》读书分享会在石家庄书城拉开帷幕。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作家杨辉素为读者分享了《青春的方向》一书的创作、出版过程及其艺术特色、社会价值。 活动现场 仔细打磨,力求完美 《青春的方向》用充满深情的文字,讲述了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放弃在当地的就业机会,选择到新疆且末县任教,继而又影响一批又一批学弟学妹奔赴西部、扎根边疆的故事。郝建国说,为了打磨精品,作家和出版社编辑们对稿件反复修改,一个词、一处标点、一个细节都仔细推敲,装帧设计也历经几十次调整,力求完美。最终定版的封面上,一群青年学子举着红旗在沙漠中跋涉,在他们前方,有一片绿洲。这个封面既富有美感又寓意深厚。 郝建国介绍图书 “《青春的方向》体现了河北青年的担当意识,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24年来一批批为西部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保定学院毕业生先进事迹的弘扬,也是对河北人文精神以及时代精神的弘扬。”郝建国提到,本书出版后,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诸多媒体推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双线结构,有点有面 李春雷分享了本书的创作过程。“多年来,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着青春和青年的话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之路一帆风顺。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两个字。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青春无悔。有志者,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是基层、西部和边疆!”他表示,基层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西部边疆的条件相对艰苦,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有理想、有热情、有智慧的青年人去建设,去改造。 李春雷分享创作心得 在创作《青春的方向》这本书的时候,李春雷从人性的角度,将主人公的真实情况进行了呈现,给读者一种亲切感和贴近感。在结构上,本书采用双线结构。第一条线是主线,是实线,讲述2000年保定学院15名毕业生的人生故事、青春故事。每个学生的故事围绕主题、独立成章,让整本书由长篇变成了一个个精美短篇。第二条线是辅线,是虚线,是草蛇灰线,主要讲大历史、大边疆、大背景。这两条线缠绕推进,有点有面,有虚有实,有古有今,既有生动感人的小故事,又有深厚宽广的大历史。 这是值得书写的历史和人物 作家杨辉素在分享会现场几度哽咽,她情深意切的分享让所有读者深受感染。“这本书我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多次被书中主人公感动得鼻子一酸,眼泪流了出来。这在我近几年的阅读中是不多见的。”杨辉素说,“保定学院的青年学子克服了茫茫风沙、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水土不服的自然环境,忍受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用自己丰富的学识、无私的大爱,为边疆培养出大批优秀学生。这确实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一群值得书写的人物,他们是平凡人中的伟大者,无论时光怎样飞逝,在他们心中始终燃烧着信仰的力量,燃烧着青春的激情和火热。” 杨辉素分享阅读体会 在杨辉素看来,《青春的方向》的结构像是在山顶上盖房子,每一所房子里都住着一个人物一个感人的故事,同时房子和房子之间又是相通相连的,有时候又是融合为一体的。书中的历史故事并非多余之笔,而是这部作品的坚硬的、厚重的根基依托。同时,本书的语言绚丽,摇曳多姿。作者喜欢用四字叠字两两相叠,语言便如音乐般有了节奏,如银珠碎玉滚动着,发出或柔美或清脆的声音,给人一种阅读的享受。 两位保定学院毕业生为本书点赞 “当这个小女生模样的中年女人静静地坐在我面前时,很难想象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曾经创造且末县历史上最好高考成绩的班主任……”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出版业务部副主任武小森在现场朗读了书中的部分章节,让读者对本书的内容和语言特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小凤(左)、韩冬(右)两位保定学院毕业生合影留念 即将奔赴且末任教的保定学院应届毕业生黄小凤来到此次读书分享会现场。她说:“刚入学的时候,我就了解到师兄师姐们的感人事迹,也想追随他们的足迹奉献西部,那里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巧的是,现场还有一位读者是保定学院1994届毕业生,她叫韩冬,曾于2020年在新疆支教,专程赶来参加本次活动。 她说:“今天参加了《青春的方向》新书分享会,师弟师妹们20多年扎根西部教书的故事让我热泪盈眶,为他们的壮举点赞!为《青春的方向》一书点赞!”韩冬与黄小凤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叮嘱了她一些生活上的注意事项。 此次分享会虽然结束了,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梦想之船,即将扬帆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