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扛在肩上,梦想飞在天上,汗水洒在地上,机会握在手上。青春真好!”
6月12日下午,《青春的方向》图书分享会在保定图书大厦举办。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春雷,花山文艺出版社社长郝建国,保定学院副校长马丽娟围绕《青春的方向》一书的主要内容、写作过程、艺术特色及社会价值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郝建国首先介绍了该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2000年,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中学任教。他们的故事在一届届学生中传颂,带动了一批批学弟学妹选择扎根西部教书育人。
《青春的方向》一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富有激情的文字,记录了这群年轻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的奋斗历程,刻画了一群朴实勇毅的青年学子的动人模样,更生动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给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以来,越来越多青年选择到西部去,扎根基层的新奋斗、新成就。该书双线叙事、点面结合,既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又有深厚宽广的历史,文字干净典雅,具有很强的画面感。《青春的方向》出版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新华社等媒体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书是一部充满深情和文学魅力的作品,更是一部底蕴厚重、彰显时代精神的佳作。
李春雷分享了《青春的方向》的创作历程。2024年新年伊始,他冒着严寒前往新疆且末县,采访了数十名西部支教群体教师和当地群众,倾听亲历者讲述他们跨越山海、远行万里的故事,从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书信、一段段日记中搜寻宝贵线索,收获了大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第一手资料。而后李春雷进入紧张的创作中,并对稿件反复打磨提升。为了创作这部作品,李春雷放下了手头其他工作,先后两次“闭关”,对稿件逐字逐句认真推敲、反复打磨,以达珠圆玉润、熟美雅洁之境。
文以载道,歌以咏言,作家有责任有义务讲好广袤大地上的中国故事。李春雷表示,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故事就是最精彩的中国故事。《青春的方向》共分十五个小节,每个章节既能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共同呈现了新时代的知识青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精彩人生的家国情怀。
马丽娟回顾了保定学院的历史以及20多年来毕业生到西部支教的情况。自2000年至今,保定学院共向西部选派优秀毕业生370余名,今年又有15名优秀毕业生即将赴新疆巴州支援西部建设,这与保定学院的历史密不可分。该校的前身是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1932年“七六”爱国护校斗争为该校赢得了“红二师”的称号。这块土地是被烈士鲜血浸染过的,正是这种红色基因,使保定学院人的精神血脉中,始终流淌着爱国与担当。
“作为老师,我护送了一届届的毕业生去且末任教。我曾11次去且末,学生们的故事我非常了解。但是,当我翻开《青春的方向》这本书,依然会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我想,这就是文字的力量。”马丽娟说,书中塑造了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感人形象,涉及人物多、时间跨度大,要想写好非常不容易,但是作者功力深厚,用纯熟的文学技法将他们的故事连缀起来,谱写了一曲催人奋进的青春之歌。
“青春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于走向西部、扎根西部的他们而言,青春,就是奋斗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就是汗水与泪水交融的过程,就是无所畏惧对抗恶劣环境和气候的过程。当然更是奉献爱心、改造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读者对书中章节声情并茂的诵读让现场所有人深受感染。
即将奔赴且末任教的两名保定学院应届毕业生也来到了分享会现场。他们表示,早在入学之初,就了解到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的感人事迹,从那时起心中就有了毕业后到西部去任教的梦想,现在终于等来了圆梦的机会。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家人的支持让他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选择和决心。
读者秦路川专程从保定清苑过来参加此次活动。他说:“我的姐姐曾在青海支教。过去交通不方便,每次姐姐回来的时候,我就骑上自行车到车站接她。有时候火车晚点,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作为西部支教老师的亲属,我非常感谢李春雷老师创作了《青春的方向》这本书,让更多人看到支教群体的故事。”
部分保定籍作家以及保定学院2024届毕业生参加了分享会。此次活动通过花山文艺出版社抖音号进行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