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光明日报》刊发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撰写的书评《在新奇故事中探寻精神成长》,推介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珊瑚在歌唱》一书。 《珊瑚在歌唱》是军旅作家王棵的海洋儿童文学新作,在出版后受到业内与读者的关注和好评。它从潜水这一小读者充满兴趣的活动切入,以“种珊瑚”为主线,将读者的视野引向广阔海域和神秘的海底世界,在富于诗意的讲述中,揭示了珊瑚与生态的关系、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书写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大主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与和谐共生。 李浩在书评中写道:“对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小说人物每朵最初的海洋下潜可能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好强,以及对母爱的短暂摆脱,但随着下潜的所见和碰断珊瑚枝的偶发事故,她开始生发出更多的想法,生发出爱、悲悯和责任感……作者在每朵的成长故事里潜埋下的是向阳成长的‘积极诱因’。这部作品或许也可以给当下的父母带来一些启发,它在悄然提示父母们怎样看待好奇和冒险,怎样看待爱和爱的‘放手’,怎样看待孩子们的兴趣和他们的未来……是的,我在这部作品中也读到了父母应当同时具备的‘成长性’。”今转此文,以飨读者。 在新奇故事中探寻精神成长 ——评儿童小说《珊瑚在歌唱》 文/李浩 王棵的儿童小说《珊瑚在歌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4年2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3月推荐书目),是那种在平静中建立吸引力,并且缓缓地积蓄起情感从而形成涡流的作品,是读者可以随着故事的铺展而悄然心悦诚服的作品,也是可以让读者获取科学知识和有效营养的作品。 小说主题新颖、鲜明,将我们的目光引向千姿百态、颇有神秘感的海底世界,激发孩子们的探求欲,让他们了解海洋、关注海洋并且爱上海洋。作品以“种珊瑚”为故事的中心,在唤起人们关注生态的同时,试图为孩子们的心灵种下爱、体恤、悲悯,特别是对弱小生命的呵护。海洋世界,美丽珊瑚,进而是“种珊瑚”……作者在小说中充分利用珊瑚所呈现的陌生感,也利用由陌生带来的新奇和探究欲,一步步地将读者引入他所建构的“这个世界”,让读者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来探索和发现。 王棵曾经是海军军官,在南海守过岛礁,有过下潜的经历,他在写作这部小说时调动了自身的诸多经验。他也是一个科普迷,为了这部作品的科学严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而且多次去相关机构考察,向科学家仔细询问。为了保证作品的严谨性,出版社还专门邀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担任小说的科学顾问。可以说,科普性在这部作品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方式来传达科学内容。譬如哥哥朗乐,他能说出的往往是简单、常识性的内容,会带着一丝“显摆”的语气;麦叔叔则因为参加成人高考和由此养成的习惯而有些掉书袋,有种“食古不化”的感觉;曾阿姨是生物学专家,也是两个孩子“种珊瑚”的领路人,她说出的知识往往完整严谨、条理性强,比麦叔叔更显得从容与圆融;爸爸同样要对两个孩子进行科普,他的话中就多出了亲切感和引导性……不同的科普内容通过不同的人来表达,自然多出了生动和有趣。当然,作家要为此多花心思来进行设计。 《珊瑚在歌唱》看重的是读者在阅读时的沉浸效果,更愿意让孩子们在沉浸阅读中去感受和领略其中的深刻内涵。作者当然要留意小说必要的“戏剧冲突”元素,但这并非作品的真正着力点,他更关心的是在这种张力之中人物的感受,以及真正影响到心灵的那种“微妙颤音”,是深含在其中的说服力量,追求给孩子们带来美妙的、有回味的别样感受。 对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描写是这部小说的一个亮点。小说人物每朵最初的海洋下潜可能仅仅是出于好奇和好强,以及对母爱的短暂摆脱,但随着下潜的所见和碰断珊瑚枝的偶发事故,她开始生发出更多的想法,生发出爱、悲悯和责任感……作者在每朵的成长故事里潜埋下的是向阳成长的“积极诱因”。这部作品或许也可以给当下的父母带来一些启发,它在悄然提示父母们怎样看待好奇和冒险,怎样看待爱和爱的“放手”,怎样看待孩子们的兴趣和他们的未来……是的,我在这部作品中也读到了父母应当同时具备的“成长性”。 在这部关于珊瑚的小说中,作者将每朵外婆的居住地放置在西藏高山之下是有深刻用意的。这就保证了地域、思维和时间上的广阔,使读者了解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珊瑚发挥过的诸多作用,更强化人们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程度。同时,它还呈现出古老和现在、神秘传说和科学研究之间的种种关联,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