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全集校注》,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8月出版。该书主编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该书煌煌800余万字,精装 20册,繁体竖排,是迄今为止国内最为权威、功能最为齐全的苏轼全集校注本。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1036年1月),死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享年六十有六。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苏轼的一生,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和勤奋写作的习惯,无论在朝在野,处顺处逆,他一直笔耕不辍。可以说,写作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正是这种习惯,才为中国历史留下蔚为丰厚的文化遗产。
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在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都是开派的人物。
苏诗内容丰富,境界开阔,格调清新,与黄庭坚一起并称“苏黄”。苏诗大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社会政治诗、山水田园诗、风土民情诗、咏物寓志诗、抒情述怀诗、咏史怀古诗、评书题画诗、谈禅说理诗、赠答酬唱诗。苏诗在艺术上颇富有创造性。他擅长议论,善于从各种社会现象、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形象的、精辟的回答,启示人们作多方面的思考。
苏词一洗五代绮丽柔靡的词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并提高了婉约词的境界,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辛弃疾一起并称“苏辛”。苏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苏词的数量虽远远少于苏文、苏诗,但在两宋词坛也名列前茅,蔚为大家。更重要的是,苏轼率先冲破“词为艳科”的藩篱,有意识“以诗为词”,开创了词的豪放一体,对词的“雅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就艺术开创性而言,苏词的贡献应在苏文、苏诗之上。
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挥洒自如,雄辩滔滔,与欧阳修一起并称“欧苏”。他传世的散文有四千多篇,包括论议、赋铭、书牍、杂著、笔记等。史论和政论是苏轼散文的主要内容。他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如《留侯论》、《平王论》,都表现出翻空出奇、随机应变的特点,所以成为当时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范文。苏轼的游记融合叙事、写景、议论于一体,在写景纪游、烘染意境中,寄寓识见,糅进诗情雅趣。
该书以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文集》、《苏轼诗集》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坡乐府笺》为底本,对苏文、苏诗、苏词进行了“五通”工作:一、通收。在中华版苏轼诗文及商务版苏词的基础上,又做了辑佚工作,补充了一些前人未曾发现的苏轼作品;二、通校。校正了中华版与商务版的不少失校之处;三、通注。苏文过去曾有人做过注释,此次对旧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注释;四、通编。对苏轼绝大多数作品进行了编年,其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属首次编年,发现颇丰;五、通评。在博览前人评析的基础上,对其中见识卓荦者予以采集,颇具参考价值。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燕赵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四川大学“九八五工程”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项目、四川大学“二一一工程”中外文学与俗文化重点建设学科项目、《巴蜀全书》精品系列项目。(王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