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数字出版之旅让我感受到,在观念更新和技术创新方面,欧洲的数字出版其实落后于中国,而在数字出版的内容方面,欧洲人做得更扎实。比如,汉王阅读器,技术上并不比索尼、Kindle落后,但提供给读者的内容还有一定差距。而在互联网出版的赢利模式上,中国反而走在欧洲的前面。
欧洲人很务实
十年前,欧洲的出版社已经开始做数据库建设,他们将图书内容以不同的文本格式存储,现在只要有新的载体,只要商业模式适合,这些内容马上就可以使用。就像我们已经介绍过的生活类图书出版社Grfe und Unzer,他们把很多生活类的书比如说菜谱,都编成一个个的文件和数据,一道菜一个数据。当跟iPhone合作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将六七个菜打包成文件并制作成图书,按照读者的需求销售,可以卖得很便宜。尽管欧洲人的模式不多,但基础做得很扎实,当Kindle、iPhone这样的新载体出现的时候,他们很快就能接上去。欧洲人很慢,但是很务实。
而在我们国内,大量的出版社其实是在做一些形式的东西,并没有做基础数据的整理。很多出版社甚至连基础库都没有,以前出版的图书电子文档都不一定有,怎么做数字出版呢?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整个欧洲很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每一本书都跟作者有一份合约,能够保护作者的利益。当数字出版这种新载体出现的时候,作者创新的动力就显现出来了。
再就是,欧洲很多传统的出版机构,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定位的转换。我们去看过德国最大的一家连锁书店,他们介绍了零售书店如何面对数字出版。除了卖纸书以外,他们也建立自己的网站销售电子图书。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他们利用自己的客户群、连锁书店的品牌,吸引更多的读者下载图书。他们从传统图书的分销商,变成数字图书的分销商。出版商把数字图书提供给他们,然后进行销售。
可见,数字出版并不是传统书店的终结。传统书店可以利用自己对读者的影响力,利用它的品牌,成为数字图书的零售商。这些书店跟读者有重要的关联度,读者信任他们,所以他们卖什么都可以。就像我们看的这家书店,一大半面积都在卖创意产品,比如说文具、玩具类的商品,它的定位是文化体验中心。而我们现在的书店都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
中国的网络出版令欧洲惊奇
总体看来,欧洲的数字出版还处于探索阶段,真正找到赢利模式的还不多。我们介绍盛大的模式时,欧洲人普遍感到很惊奇。当时很多德国媒体对此都比较关注,做了不少报道,甚至还有媒体认为中国的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出版的第三种模式。在慕尼黑,有人还建立网站,想在德国复制盛大文学的出版模式。
其实,在欧洲推行这种模式比在中国要难得多。
在欧洲,互联网上更多的是科技类图书,因为科技类图书需要检索,互联网能带来很多方便,也能进行按需拆分销售。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的网络相对其他载体来说是比较自由的表达渠道,有更多的人愿意在网络上发表作品,线上写作、线上销售,先出电子书,再出纸书。而在欧洲,由于各种渠道的自由度没有区别,互联网的线上出版相对其他渠道没有太大的优势,要实现这种模式反而有困难了。
现在看来,反而是中国的特殊国情造成了中国在网络出版方面的先进模式。
阅读器只是过渡产品
在法兰克福书展期间,汉王展台前更多的是中国人。索尼、Kindle都是在台湾设计、深圳代工,汉王和它们的差距不在技术,在运营。比如说Kindle,由于东家是亚马逊,本身有强大的出版资源、营销能力,能够提供畅销书、新书、杂志的在线下载,内容很丰富。而汉王适合线上阅读的东西不多,它所提供的也不完全是大家真正想要的。
在我看来,阅读器只是一种过渡性产品,此前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发达,阅读器能满足一少部分人对阅读的特殊需求。但现在看来,它很快就会被替代。
我更看好iPhone模式的手机阅读,它可以整合更多功能,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国外的很多数字出版公司,都在谈如何与iPhone合作。这次德国之行也印证了我的一个看法,结合移动、视听功能的娱乐整合设备更有前景。(崔 烜/采写)